图片
孔子门下弟子三千,精通六艺者有七十二人,史称“七十二贤”,这七十二个人中又有十名特别优秀的称“孔门十哲”,分为①德行科:颜渊、闵损、冉耕、冉雍;②政事科:冉求、子路;③言语科:子贡、宰予;④文学科:子游、子夏。
图片
一、孔子主要弟子介绍1、颜渊(公元前521一前481):姓颜,名回,字子渊,尊称复圣颜子,鲁国人,小孔子30岁,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,以德行和学问著称,后来发展形成了颜氏学派。详情见《孔门十哲》。
2、闵损:姓闵,名损,字子骞,尊称闵子,鲁国人,小孔子15岁,以孝(24孝之一)和德行闻名。不仕大夫,不食污君之禄,品德高尚。详情见《孔门十哲》。
3、冉耕:姬姓,冉氏,名耕,字伯牛,鲁国人,小孔子7岁,为人端正,以德行著名,因恶疾早逝,孔子感叹:“亡之,命矣夫。”详情见《孔门十哲》。
4、冉雍:姬姓,冉氏,名雍,字仲弓,鲁国人,小孔子29岁,品学兼优,为人气量宽宏,以德行著名。“雍也可使南面。”详情见《孔门十哲》。
5、冉求:姬姓,冉氏,名求,字子有,尊称冉子,鲁国人,与冉耕、冉雍同宗(或是兄弟),多才多艺,长于政事,曾担任季氏宰臣。详情见《孔门十哲》。
6、子路:姓仲,名由,字子路,又字季路。鲁国人,小孔子9岁,为人耿直,深具豪侠之气,贴身护卫孔子不离不弃,后死于卫国之乱,被砍作肉浆。孔子大恸,为之不食肉糜。详情见《孔门十哲》。
7、子贡:复姓端木,名赐,字子贡,卫国人,小孔子31岁,儒商鼻祖,精于经商和外交雄辩,办事通达而善言。“端木遗风”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,成为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。详情见《孔门十哲》。
8、宰予:姬姓,宰氏,名予,字子我,又名宰我,鲁国人,小孔子29岁。能言善辩,善于发问,有时候巧舌如簧,孔子常批评纠正之,被孔子骂作“朽木不可雕也。”后来宰予在齐国混个临淄大夫的官,因参与田常作乱被夷族。孔子耻之。详情见《孔门十哲》。
9、子游:姓言,名偃,字子游,吴国人,比孔子小45岁,是孔门中唯一的南方弟子,曾任武城宰,以礼乐化民而为孔子所赞。详情见《孔门十哲》。
10、子夏:姒姓,卜氏,名商,字子夏,晋国人,比孔子小44岁,才思敏捷,同子游一样,以文学著名,提出“仕而优则学,学而优则仕”的思想,对孔子思想创新性继承。孔子鼓励他要做“君子儒,无为小人儒。”详情见《孔门十哲》。
11、曾参(前505年~前435年):姓曾,名参,字子舆,鲁国南武城(今山东嘉祥县)人。黄帝后代,亦为夏禹王后代,父亲曾点,母亲上官氏,比孔子小46岁。他性情沉静,举止稳重,为人谨慎,待人谦恭,以孝著称,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,七十二贤之一,儒学五大圣人之一,孔庙四配之一。
曾子少时常随父学诗书,虽天资有些愚钝,但一直伏案苦读,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。公元前490年,曾子16岁,奉父命至楚,从学孔子,勤奋好学,颇得孔子真传。后随孔子周游楚、卫后入鲁。
曾子传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,提出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理念,强调个人修养是社会治理的基础,为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。
曾子以孝著称,著有《孝经》,认为孝是道德的根本,主张通过践行孝道来实现个人品德的完善和社会秩序的稳定。
曾子重视诚信,“曾子杀猪”的故事广为流传,他以实际行动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,这种观念也是儒家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公元前482年,颜回病故后,曾子成为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。公元前479年,孔子卒,终年73岁,曾子若父丧而无服,守孔子墓。孔子临终将其孙(孔鲤之遗孤)子思托付于曾子。
曾子师从孔子,积极推行儒家主张,传播以“孝恕忠信”为核心的儒家思想。孔子的孙子孔伋(字子思)师从曾子,又传授给孟子。因此,曾子上承孔子之道,下启思孟学派,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,又有发展和建树。曾子参与编纂了《论语》、写下了《大学》、《孝经》、《曾子十篇》等著作。曾子以他的建树,终于走进大儒殿堂,与孔子、颜回、子思、孟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,被尊称为宗圣。
公元前435年,曾子病逝,终年71岁,葬于嘉祥县南武山西南的玄武山下。
12、有子(公元前518~?):有氏,名若,字子有,世称有子,鲁国人,比孔子小33岁,孔门七十二贤之一。他的智慧和学说在孔门中独树一帜,尤其提出了著名的“礼之用,和为贵”这一理念,强调和谐在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。
有子勤奋好学,早年便追随孔子,曾随孔子周游列国,深入学习和研究儒家经典,深受孔子思想的熏陶。孔子去世后,弟子们怀念之情涌动。因有子言行相貌与孔子相似,且学问修养颇高,弟子们一度推举他为师,以师礼事之,这一点《史记》中有所记载,但后来因不能回答弟子的问题和曾子的反对而被赶下位。
有子认为“其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,鲜矣;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”,将孝敬父母、敬重兄长视为实行仁爱的根本,即孝悌“为仁之本”。
有子的思想与孔子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,他对儒家学说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,其孝悌观、礼和观等思想,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据说有子是最早发起编纂《论语》的弟子之一,还协助孔子整理《诗经》《尚书》等经典文献,为后世研究儒家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。
有子去世后,葬于肥城,鲁悼公曾向他吊唁致哀。
13、樊迟(公元前515年~?):姓樊,名须,字子迟,鲁国人,小孔子36岁,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中的重要人物,以勤学好问、重农思想和军事才能著称。
樊迟是个很好学的人,上进心强,从道德到农业,他都想学习。樊迟曾向孔子问“仁”,孔子曰:“爱人”。还向孔子问“孝”、“知”,“崇德、修业、辩惑”等。
鲁哀公十一年(前484年),齐伐鲁时,樊迟任冉求车右,献策率军冲锋助鲁军获胜,展现谋略与勇武。
后来樊迟继承孔子私学传统,历代受封“樊伯”“益都侯”等尊号,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。
14、子张(前503年—约前446年):复姓颛孙,名师,字子张,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人,小孔子48岁,是孔子晚年重要弟子之一,儒家八派之一“子张之儒”的创始人。
子张是在孔子周游列国至陈国时拜入孔门的,13岁随孔子离陈赴蔡、楚、卫等地,亲历“陈蔡之厄”。《论语》中有多次记载子张向孔子请教的事例,“问干禄”、“问行问仁”、问善人之道”,“邦无道则隐”的师训使其终生不曾入仕,居陈国,以教为业。
子张个性张扬,为人有容貌姿质,与人交往宽宏豁达,从容自务,主张“尊贤容众”,被称为“古之善交者”。
孔子曾根据弟子子张和子夏的性格,评价子张做事的“过”和子夏“不及”,而指出两者同样不妥,“过犹不及”,体现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。
因为子张在孔门之中属于性格较为鲜明者,这种性格气质和思想特征,也使其在孔门当中别具特色,而形成为独立的一个学派。
15、公冶长(前519年—前470年):复姓公冶,名苌,字子长、子芝,齐国人,小孔子32岁,是孔子的女婿和弟子,“七十二贤人”之一。
公冶长自幼家贫,但勤俭节约,聪颖好学,博通书礼,德才兼备。他终生治学不仕禄,鲁国国君多次聘请他为大夫,都被他辞而不应,而是致力于继承孔子遗志,教学育人,成为当时著名的文士。
相传公冶长通鸟语,并因此无辜获罪,但也由此而脱罪。公冶长品行端正,性情敦厚,孔子对其评价很高,发出“可妻也,虽在缧绁之中,非其罪也”的赞赏,并将女儿许配给他。
16、南容:姓南容,名适,亦作括,又名韬,鲁国人,是孟僖子之子,谥号“敬”,也叫南宫敬叔。
南容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。他勤奋好学,虚心向孔子请教,对儒家学说有着深入的理解和践行。他多次跟随孔子周游列国,在过程中展现出了沉稳、睿智的品质,以言语谨慎、崇尚道德著称,孔子称赞其“君子哉若人!尚德哉若人”。
南容世清不废,世浊不污,是一个具有高超政治智慧、进退自如、明哲保身的人,正如孔子评价他曰“邦有道,不废;邦无道,免于刑戮”,意思是指南容有政治智慧,能做到在国家政治清明时有所作为,国家政治黑暗时坚守自己的良心良知,不与腐败者同流合污,保护自己不被刑罚,善于处世,有自处之道。基于对南容品德和才能的认可,孔子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。
南容作为孔子的亲传弟子和侄女婿,在儒家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,他的言行和品德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道德标准和处世原则,为后世儒家学者树立了榜样。
17、宓不齐(公元前521~前445):姓宓,名不齐,字子贱,比孔子小30岁,鲁国人,孔子的得意门生。
宓不齐很注重修养,有君子之德,特别是以“无为而治”的理念治理亶父,“宓子贱治亶父,弹鸣琴,身不下堂,而亶父治”,他通过任用贤才,充分发挥他人的能力,实现了社会的良好治理。他认为治理好地方.的关键在于“善用贤人”,即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,而不是凡事亲力亲为,这与孔子“先有司,赦小过,举贤才”的从政之道相契合。所以,孔子认为他尊君、守礼,有孝悌之德,可以称为君子。
18、漆雕开(公元前540~?):复姓漆雕,名开,字子若,蔡国人,小孔子11岁,刚正不阿,主张色不屈于人,目不避其敌,具有“勇者不惧”的美德。
漆雕开发展了孔子“性相近”、“习相远”的学说,并提出了“天理”和“人欲”的概念,形成了人性论。在孔子去世后,漆雕开投坛讲学,形成了儒家八大学派之一的“漆雕氏之儒”,并著有《漆雕子》十三篇。这一学派在儒家内部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,强调人性的善恶之分,注重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人的善性,抑制人的恶性。
19、公西赤(公元前509年~?)复姓公西,名赤,字子华,通称公西华。鲁国人,小孔子42岁,据说公西赤相貌堂堂,有谦谦君子之风。
公西华对礼仪方面的知识有着深入的学习和研究,具备出色的礼仪素养,在各种礼仪场合中能够表现得得体、娴熟。他善于辞令,口才出众,具有很强的外交能力。孔子曾评价他“束带立于朝,可使与宾客言也”,意思是公西华穿上礼服,站在朝堂之上,能够很好地与宾客交谈应对,处理外交事务。
在《论语·先进》中记载了孔子让弟子们各言其志的场景,公西华说:“非曰能之,愿学焉。宗庙之事,如会同,端章甫,愿为小相焉。”表明他愿意在宗庙祭祀或诸侯会盟等场合中,担任一个主持礼仪的小相,这体现了他谦逊的态度以及对自己才能的清晰认知。
公西华在孔门弟子中以擅长礼仪和外交著称,他为传播和践行儒家的礼仪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,在历史上被视为孔门中一位有独特专长的重要弟子,位列孔门七十二贤之一。
20、高柴(公元前521~393年):姓高,名柴,字子羔,齐国人,小孔子30岁,孔门七十二贤之一。
高柴身高不满五尺,貌不出众,孔子认为他憨直忠厚,甚至称其“愚”。但他勤奋执着,以孝悌闻名,对孔子学说领悟深刻。
在鲁、卫两国先后四次为官,历任鲁国费宰、郕宰、武城宰和卫国的士师,是孔门弟子中从政次数最多、时间最长的一个。
任卫国狱吏时,不徇私舞弊,按法规办事,秉持刑罚是为了教化而非惩罚的理念,力求不冤枉好人,不放过坏人,受到孔子的称赞、民众的赞扬。
鲁哀公十五年,卫国政变,高柴急忙逃离卫国,并劝子路不要回宫里去,子路拒绝劝阻,回宫遇害。
高柴晚年创办高柴书院,教书育人,名声远播,对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。
21、曾点:姓曾,名点,字子皙,是孔子30岁左右第一批授徒时收的弟子,也是儒家一代传人“宗圣”曾参之父,被列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。
曾点性格豪放,对子女教育严格,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和修养。其子曾参犯错被他误打后,曾参苏醒立即退到一边“鼓琴而歌”,以此告诉父亲自己并未因被误打而忿忿不平,反映出曾点教育下曾参的品德修养,也侧面体现了曾点的教育方式。
在孔子询问志向时,曾点说“莫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”,描绘了一幅在暮春时节与众人沐浴吹风、唱歌而归的场景,体现出他对自然、闲适生活的向往,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志趣。孔子对曾点的志向大加赞赏,认为他所描绘的场景正是自己所向往的理想世界,即人际关系和谐、人与自然和谐的大治之世。
22、原宪:(公元前515~?)姓原,名宪,字子思,宋国人,小孔子36岁,原宪出身贫寒,个性狷介,一生清静守节,安贫乐道,不肯与世俗合流。孔子为鲁司寇时,曾做过孔子的家宰,孔子给俸禄而拒收之
原宪坚守道德准则,宁愿过着艰苦贫困的生活,也不愿违背自己的原则去追求富贵。他居住在简陋的房屋中,生活清苦,却能自得其乐,专注于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学问追求。他是孔门弟子中少有的一个“不厌糟糠,匿藏于穷巷”的人物,穷不失志,他认为道德和学问才是真正的财富,而外在的物质享受和权势地位并不值得过分追求。
23、司马耕(?~公元前481)复姓司马,名耕,字子牛,向罗之子,司马桓魋之弟,宋国人。因为孔子指责过桓魋为建造坟墓石椁而奢侈浪费,不知爱惜民力物力,被桓魋忌恨。孔子师徒周游到宋国时,遭到其围攻。但司马耕却坚信儒家学说,和犯上作乱之兄划清界限,有底线,有原则。
24、澹台灭明
澹台灭明(前512年—?),复姓澹台,名灭明,字子羽,鲁国武城人。比孔子小39岁,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,古代教育家。
澹台灭明曾是武城衙署的公差,后求学于孔子。孔子起初因他相貌不善,认为其材薄,但在子游的推荐下,孔子最终收他为弟子。此后,澹台灭明退而修行,刻苦学习,加强自身修养,终有所成。
澹台灭明处事光明正大,不走邪路,不是为了公事,从来不去会见公卿大夫。 (注:孔子弟子子游任武城宰时,澹台灭明曾在他手下做过小官。子游觉得他为人正派、做事规矩,“有澹台灭明者,行不由径,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。”)
后来,澹台灭明往南游学到吴地(即楚国),跟从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,他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,影响甚大,是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有影响的学派。其才干和品德传遍了各诸侯国。孔子听到这些消息感慨曰:“吾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”。
25、巫马施(公元前521年~?)巫马氏,名施,字子期,鲁国人,孔子七十二贤之一。
曾担任鲁国亶父宰,任职期间,他勤于职守,日夜操劳,事必躬亲,将亶父治理得非常好,使当地社会秩序井然,百姓安居乐业。
巫马施忠实地践行儒家学说,坚守儒家的义利观,舍利取义,不贪富贵。如子路问他是否愿意放弃所学换取富贵,他坚决拒绝,体现了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。
宓子齐接替巫马施任亶父宰后,曾评价巫马施的治理方式是“使用力气”,而自己是“使用人才”,肯定了巫马施的勤勉付出,同时也指出了其治理方法与自己的不同。
孔子称巫马施知礼,从侧面反映出巫马施在遵循儒家礼仪规范方面做得很好,得到了老师的认可。
26、子禽(公元前511∽前430年):姓陈,名亢,字子禽,陈国人,小孔子40岁,孔门七十二贤之一。
陈亢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,善于提问。他通过观察孔子对其子孔鲤的教育,发出“问一得三,闻诗,闻礼,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”的感慨,从中了解到孔子教育学生和自己孩子时都注重诗礼教育,且秉持公正无私的态度。
陈亢为宰时,施德政于民,颇受后人好评。
陈亢在孔门弟子中以好学善问著称,虽然他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不如部分孔门高徒,但也是孔子教育思想传播和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,为儒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。
27、林放(公元前552~公元前480年),姓林,名放,字子丘,春秋时鲁国人,他以知礼著称,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。
林放曾向孔子请教礼的本质,孔子回答说礼应节俭朴素,丧礼应重在哀戚,这体现了林放对礼的深刻思考,他不局限于礼的外在形式,更关注其内在本质和价值。
相传他隐居泰山时,向进山香客宣传孔子学说,给当地山民传授礼、乐、书、数等文化知识,对儒家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。
二、孔子所在时代鲁国国君1、鲁襄公:姬姓,名午(前575年─前542年),鲁成公之子,春秋时期鲁国第二十二任君主,公元前572年―前542年在位30年。
鲁襄公继位后,以三朝元老季孙行父为丞相,仲孙蔑、叔孙豹、季孙夙相继执,本人无实权,一生无大的建树,只期保持鲁国的相对稳定。
2、鲁昭公:姬姓,名裯(前561年-前510年),鲁襄公庶子。鲁昭公于十九岁时,被季武子立为国君。即位之后,数次朝见晋君,均被拒绝。国内三桓日益强盛,而以季孙氏为最强,鲁昭公心怀不满。
鲁昭公是很看重孔子的,孔子20岁时,唯一的儿子出生,鲁昭公以鲤鱼相赠表示祝贺。后又派遣孔子和南宫敬叔前往周都学习过礼等,对孔子帮助很大。
公元前518年,鲁昭公联合郈氏、臧氏攻打季孙氏。孟孙氏、叔孙氏助季孙氏反攻,鲁昭公兵败出逃,被三桓驱逐,先去的齐国,随后不久,孔子也奔齐而去。此后鲁昭公先后依附于齐、晋,于前510年死于晋国。
3、鲁定公:姬姓,名宋,鲁昭公的弟弟,承袭鲁昭公担任该国君主,在位15年(公元前509-前495年)。
鲁定公曾召见孔子,与孔子分析鲁国的内忧外患。孔子建议他外联齐国,内部重振君威,制定了一系列措施。公元前500年,鲁定公在孔子的陪同之下参加齐鲁的“夹谷会盟”。后孔子被鲁定公任命为鲁国大司寇,摄相事,得以重用。
公元前498年在孔子提议下堕三都,季孙氏的费城和叔孙氏的郈城先后堕除,而孟孙氏以成城为鲁国北大门,一旦堕除,鲁国北疆失去屏障,齐国一旦乘虚而入,会直取国都为由不肯堕除成城,结果堕三都以失败告终。孔子因鲁定公接受齐国送来的女乐纹马而不理朝政等事,愤然离开鲁国。
4、鲁哀公:姬姓,名将,公元前494-前468年在位。他在鲁定公死后即位。在位期间,政权仍掌握在三桓手中。
孔子68岁返鲁后,与鲁哀公相处短短五年里,多次在治国、修身等方面力谏鲁哀公,可以说做到了“以道事君”,可谓“良臣”。
鲁哀公十四年(公元前481年),鲁哀公西巡,射伤麒麟,孔子闻之而落泪,相传孔子作《春秋》至此而辍笔,史称“获麟”。孔子去世,鲁哀公亲诔孔子。
三、孔子所在时代的三桓掌权人三桓,即指鲁国卿大夫孟孙氏、叔孙氏和季孙氏。鲁国的三桓起于鲁庄公时代(前693年─前662年)。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,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;①庶长子庆父(谥共,又称共仲,其后代称仲孙氏。庶子之长又称“孟”,故又称孟氏、孟孙氏);②庶次子叔牙(谥僖,其后代称叔孙氏);③嫡次子季友(谥成,其后代称季孙氏)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官为卿,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,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,所以被人们称为“三桓”。也就是说共仲、叔牙、季友分别是孟孙氏、叔孙氏、季孙氏的始祖。
1、孟孙氏:
孟僖子仲孙貜→孟懿子仲秋何忌→孟武伯仲孙彘
①孟僖子
春秋后期鲁国司空,三桓之一,孟孝伯之子。随同鲁昭公出访楚国,途径郑国,到达楚国皆不能以礼处理外交事务,孟僖子深以为耻,遂发奋学习周礼。前518年,孟僖子将死,嘱咐二子(孟懿子与南宫敬叔)师侍孔子。
②孟懿子
孟孙氏第9代宗主,本姓仲孙,也称孟孙,名何忌,世称仲孙何忌,谥号懿,是孟僖子的儿子,南宫敬叔的哥哥,孟子的六世祖。在《论语》中曾向孔子请教问孝,子曰:“无违”,“生,事之以礼。死,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”
在孔子主张的堕三都事件中,孟懿子为自己的利益着想,竭力阻挠,导致堕三都失败。
③孟武伯
鲁国的大夫,仲孙氏,名彘,“武”是谥号,孟懿子“世家”(继承王位)之子,孟子五世祖。
《论语》中有孟武伯向孔子问孝,子曰:“父母,唯其疾之忧。”
2、季孙氏:
季文子季孙行父→季武子季孙宿→季平子季孙意如→季桓子季孙斯→季康子季孙肥
①季文子:即季孙行父,姬姓,季氏,谥文,史称“季文子”。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,前601年—前568年执政33年,辅佐鲁宣公、鲁成公、鲁襄公三代君主。季文子以其廉洁和忠诚著称,他在位期间厉行节俭,开一代俭朴风气,对鲁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。
季文子做事谨慎,每次都要考虑多次之后才付诸行动,所谓“三思而后行”。孔子知道后曰:“再,斯可矣。
②季武子:春秋时鲁国正卿,前568-前535年执政。姬姓,季氏,名宿 ,谥武,季文子之子,史称“季武子”。依靠杰出的政治才华,稳固季氏在三桓中的首脑地位,并以三桓分三军的实际行动表达了“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”的三桓一体的信念,从而紧紧地团结三桓的力量,为季氏的繁荣发展奠定不可磨灭的强大基石。
③季平子:春秋时鲁国正卿。姬姓,季氏,谥平,史称“季平子”,季武子之孙,季平子继承并发扬光大了季孙氏,辅佐鲁昭公、鲁定公,甚至摄行君位将近十年。
④季桓子:姬姓,季氏,名斯,谥桓,史称季桓子,季平子之子,鲁国三桓之季孙氏宗主兼鲁国执政。
季桓子时期,季氏为首的三桓在鲁国的声威、权势有所降低,便有阳虎作乱,阳虎之乱平定后,季桓子任用孔子帮助三桓打击当权的家臣。
前498年,孔子堕三都,名义上是为了防止家臣据城叛乱,实际上是在摧毁三桓的根基,于是季桓子将孔子逼走,孔子于是开始周游列国。
⑤季康子:姬姓,季氏,名肥。谥康,史称“季康子”,季桓子之子。季康子,事鲁哀公,此时鲁国公室衰弱,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强盛,季氏宗主季康子位高权重,是当时鲁国的权臣。
哀公十一年,季康子在孔子弟子冉有请求下迎回孔子,季康子尊重孔子,但由于政见不一致,孔子多次对季康子的政策提出批评,甚至不留情面。
3、叔孙氏:
叔孙穆子叔孙豹→叔孙昭子叔孙婼→叔孙成子叔孙不敢
①叔孙豹:姬姓,叔孙氏,名豹,春秋时鲁国大夫。早年流亡齐国。公元前575年,鲁国执政官季孙氏召叔孙豹回国,成为叔孙氏的继承人,进入了历史舞台,成为杰出的贵族外交家,提出了“三不朽”的著名学说。
②叔孙婼:姬姓,叔孙氏,名婼,谥昭,史称叔孙昭子,叔孙豹之子,鲁国三桓之叔孙氏宗主,春秋时期政治家、外交家。
叔孙婼主要从事外交活动,对内和睦诸卿,尽力抵制季氏的扩张;对外为鲁国奔走诸侯各国,以其优异的外交辞令与坚贞不二的政治节操为世人所敬仰。
③叔孙不敢:姬姓,名不敢,谥成,又被称为叔孙成子,是叔孙氏第7代宗主。
④叔孙武叔:姬姓,叔孙氏第8代宗主,名州仇,谥武。鲁国司马,三桓之一,是叔孙不敢的儿子。在《论语》中有其诋毁孔子的句段,被子贡予以驳斥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炒股入门知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